日期:2013-04-11
作者:佚名
來源:未知
瀏覽量:
4月9日下午,我校研究生處處長、當代視覺文化藝術中心主任王天祥教授在我校大學城校區(qū)繪畫樓教室以“大足學的構建與實踐”為題作講座。講座由重慶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龍紅教授主持。
王天祥教授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一是對研究對象、方法與文本的討論;二是圍繞學科如何構建、對構建的實踐價值、意義和途徑的思考。他以大足北山石刻藝術人類學的書寫為例,與大家共同分享了他對大足學構建與實踐的七點思考。對如何開展佛教造像的形式分析、還原宗教本來意義、揭示社會權力結構、探尋人類思維模式、關注民眾生活訴求等作出了客觀嚴謹?shù)姆治觥㈥U釋。
王天祥教授提出中國的傳統(tǒng)雕塑很少依據透視法則,呈現(xiàn)近大遠小的層次變化,而是遵循中軸對稱的原則,依據人物造像不同的等級,地位和重要性體現(xiàn),這種真實實際并不符合觀者的視覺真實,只是基于人們心理認知的真實。目前對于大足石刻裝飾紋樣的研究還缺乏有份量的研究。他結合現(xiàn)實,對中西方傳統(tǒng)佛教造像的區(qū)別作了細致的分析和梳理,提出中軸對稱的空間布局、主大次小的體量關系、以線傳神的造型方法、意味豐富的裝飾紋樣、五色咸備的妝鑾方法,是具有中國格局和中國風格的裝飾手法,而這些都可以通過對大足石刻的分析獲得,大足北山石刻可以說是中華文明“宇宙圖式”思維模式指導下的產物。同時,他指出,佛教造像留存至今,在研究和觀看時,不能將其簡單化,作為一種心靈的信仰,它是民眾心中千年以來日常生活訴求的活態(tài)延續(xù)的文化空間,是整個城市連同它的城墻街道中有機體的組成部分之一,所以,在對待和認識它時,不能把它當成一個標本和僵硬的文物,而應帶著多維的視角觀察,因為任何一種對物的研究其本質都是對社會的觀察,對人自身的一種審視。王天祥教授宏觀的研究視角為聽講座的師生們整體看待和分析歷史,完善學科建設提供了一種參照和方法。
(文:當代視覺文化藝術中心 嚴弢;圖:況賀)
上一篇:第三屆俸正杰獎學金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