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3-23
作者:李志峰、韓毅
來源:重慶日報
瀏覽量:
原報道鏈接: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10&id=1370844
3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fā)布2023年度天舟六號飛行任務、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三次飛行任務標識。其中,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由四川美術學院視覺傳達研一女生譚昊瑜完成。
▲譚昊瑜最終入選的作品。
3月23日,譚昊瑜接受重慶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從小就喜歡畫畫和設計,如果能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跟著火箭上天,登上中國空間站,會是人生一段“奇幻而美妙的旅程”。
學生想摘星射月
老師教他們造箭搭梯
此次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歷史上首次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任務標識。該征集活動于2月15日開始啟動,3月6日結束,共收到來自全國500多家單位、組織和個人的1500余件投稿作品。而譚昊瑜所在的四川美術學院創(chuàng)作團隊,就足足投稿了36套作品共108枚標識。
“很幸運,我能進入學校組織的創(chuàng)作設計團隊。”譚昊瑜回憶說,今年2月15日,中國載人航天公眾號發(fā)布2023年度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標識設計征集通知。了解這一情況后,學校立即動員學生參加,并迅速成立由五名老師組成的指導隊伍,幫助學生參加此次設計征集。
胡永攀是指導老師之一。他說,報名的本科生、研究生都有,最后選定了10人的學生隊伍。
“對于這種‘大國重器’的題材,沒想到學生們都很有興趣。”胡永攀說,標識設計涉及航天航空等領域,為此,學校組織了多學科的指導教師團隊,不僅有數字媒體、視覺傳達,還有來自工業(yè)設計方向的教師。“學生想摘星射月,我們便要教他們造箭搭梯,助力學生筑夢。”川美創(chuàng)作團隊相關負責人說。
▲四川美術學院創(chuàng)作設計師生團隊在討論交流。學校供圖
從構思到投稿
她僅用了11天時間
譚昊瑜是2月24號進入創(chuàng)作團隊的。
她告訴記者,一開始,同學們熱情洋溢,設計的作品可謂“天馬行空”,但是在設計過程中很多學生對“空間站構型”概念不強,并不符合征集作品的要求。
為了少走彎路,指導老師帶著學生團隊深入分析了大量科普資料,理清了空間站從開始建造到建造完成整個過程的構型變化,了解了每個飛船對接口的位置、功能和名稱,確保了所有標識中空間站構型的規(guī)范性。
“最初,我對航天航空知識一點不了解,完全是一個‘小白’。”為此,譚昊瑜查閱了大量飛船、火箭模型資料,比如,神舟十七號發(fā)射后與空間站核心艙對接后的形態(tài),“天舟”系列貨運飛船和“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形態(tài)區(qū)別在哪里;國內的航天標識和國外的航天標識各有什么特點等。
定好設計的風格后,譚昊瑜不斷優(yōu)化和細化設計方案,最終在3月6日,提交了三枚標識作品。從構思到投遞,她僅用了11天時間。
在官方最終發(fā)布的版本中,譚昊瑜所設計的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官方任務標識,采用居中均衡的構圖方式,表現(xiàn)此次飛行任務中神舟十七號對接空間站的前向端口;神舟飛船噴射的尾焰與數字“17”相結合,整個畫面展現(xiàn)出向上勃發(fā)的視覺沖擊力,寓意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
“有夢想,就要堅持”
出生在云南昆明的譚昊瑜,從小就喜歡畫畫,高二那年,她把目標盯準了四川美術學院。她坦言,最開始,只是想找個離家近一點,飲食習慣和家鄉(xiāng)差不多的學校。但后來在川美的學習,讓她對設計這門學科產生了巨大興趣,所以本科畢業(yè)后,選擇在川美繼續(xù)讀研深造。
▲生活中的譚昊瑜。學校供圖
據了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將為最終獲獎者頒發(fā)紀念證書,并安排赴發(fā)射場觀摩載人航天發(fā)射任務。對此,譚昊瑜十分激動。她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很感謝這一段創(chuàng)作的‘旅程’,有夢想,就要堅持,希望未來的自己能繼續(xù)努力,創(chuàng)作出更多好作品。”譚昊瑜說,設計和做人一樣,想要什么就直接表達。做好了決定,就不要再想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