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6-12
作者:
來源:重慶日報
瀏覽量:
文明如潮,浩蕩弦歌。
6月9日上午9點,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入口處,已滿是排隊等候入場的觀眾。不少人從外地趕來,奔赴一場藝術盛宴。
“我早就聽說過‘開放的六月’,今年特地把端午節(jié)的旅游目的地定在重慶,就是為了深度逛展。”來自北京的錢女士一早趕來,對展覽滿懷期待。
▲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qū),第二十屆“開放的六月——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游”2024畢業(yè)作品展現(xiàn)場。記者 齊嵐森 攝
不只錢女士,今年,“開放的六月——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游”展覽于5月26日啟幕以來,短短10多天時間,已吸引20多萬人走進展廳,品鑒美術作品、感受創(chuàng)新活力、了解藝術潮流、挖掘優(yōu)秀人才、收藏潛力作品。
辦展二十載,筑夢續(xù)華章。20年前,“開放的六月”從無到有,成為中國藝術院校率先打開校門的“第一展”。
20年來,從最初貼海報、掛橫幅“拉人看”,到單屆觀眾超過40萬“排隊看”;從藝術院校的“獨角戲”,到社會大眾廣泛參與的“嘉年華”;從藝術教育的“成果展”,到社會美育的“大課堂”……
▲觀眾正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內(nèi)參觀。記者 齊嵐森 攝
“開放的六月”,以一個獨特視角,讓更多人得以感受澎湃恢弘的藝術氣象,縱覽重慶文脈熾盛的精神圖景。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一座城,一場展,正為履行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寫下生動注腳!
超20萬人觀展
“中國藝術院校第一展”展現(xiàn)新氣象
以藝會友,博覽群芳。
6月9日,走進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偌大的展廳內(nèi),人頭攢動,觀者如云。有的抱著畫板,速寫記錄;有的駐足沉思,仔細揣摩;有的手捧鮮花,拍照留影……
“我是‘開放的六月’的死忠粉,每年都會抽空來看。今天剛好放端午節(jié)假,我還專門帶了7歲的女兒一起來,她正在學畫畫。”來自萬州的張芬稱。
▲觀眾正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內(nèi)參觀。記者 齊嵐森 攝
她之所以喜歡這一展覽,并非是這些學生的作品藝術造詣有多高,而是他們充滿青春氣息的藝術表達和腦洞大開的創(chuàng)意,相比起成熟藝術家的展覽,更容易找到創(chuàng)造的意外與驚喜。
“比如這幅中國畫《∞》,就顛覆了很多人對傳統(tǒng)水墨中國畫的印象。它用兼工帶寫的表現(xiàn)形式,將宿墨和鮮墨進行交錯融合,描繪出一個凝望畫外的未來幻想世界,太有創(chuàng)意了。又比如這幅油畫《LLLLLL》,使用綜合材料和拼貼手法,把打印照片、塑料袋、奧特曼卡片等,進行剪裁、拼貼和重疊,讓畫面的層次更加豐富,十分新穎。”她說。
比起張芬,張琪看展更仔細和專業(yè)。作為川美畢業(yè)的大師姐,她已經(jīng)經(jīng)營重慶錦瑟畫廊26年,幾乎每年都會約上國內(nèi)同行,反復多次回到母校,看展覽、挑人才、淘作品。“這些年,我通過‘開放的六月’,收藏了師弟師妹10多幅作品,并吸納王金博、王茅儼等多位師弟師妹,成為我畫廊的合作藝術家。”她說。
千高原藝術空間創(chuàng)始人、藝術總監(jiān)劉杰也幾乎每年都打卡“開放的六月”。“這個展覽一直以來,保持著開放、多元和活力,且展覽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國際化,非常好。”他說。
“本屆‘開放的六月’展覽,共展出本科生、研究生作品上萬件,涵蓋油畫、雕塑、中國畫、影視動畫、跨媒體藝術、公共藝術、實驗藝術等各個藝術門類,分別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重慶當代美術館、虎溪公社展出。”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何桂彥稱。
相比往屆的展覽,本屆展覽學科專業(yè)陣容更齊整、實力更強勁、展陳更精美,以及更加深度地融入社會和市場,搭建起文化藝術展示、交流、體驗、鑒賞、消費的平臺,并策劃舉辦了美術館之夜、公共美育周、特色主題日等系列活動,讓觀眾沉浸式體驗視覺之美、空間之美、生活之美。
“由于要籌辦全國美展,本屆展覽6月10日結(jié)束,展期比往屆短10多天,但仍然吸引了20多萬觀眾,足見其影響力之大。”何桂彥說。
▲觀眾正在觀展。記者 齊嵐森 攝
搭起大平臺
成為選人選作品的主要渠道
以文為階,拾級而上。
作為社會美育的大課堂,“開放的六月”更是藝術學子化繭成蝶的大舞臺。
“你們多去收些畫回來,一次談不下來,去兩次、三次……”39歲的楊加勇,因在成都辦展覽,遺憾錯過了本屆“開放的六月”,但他這幾天幾乎每天都打電話叮囑團隊成員,去展覽上買畫。
“我曾經(jīng)是川美的‘風云人物’,不是因為畫畫得好,而是因為撿垃圾。”他稱,他出生在貴州一個農(nóng)村家庭,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學藝術又特別費錢,2004年他考入川美,家里實在負擔不起,讀大一時,他就跟母親一起在學校附近撿垃圾,后被老師和同學知曉,轟動一時,并得到老師和同學許多幫助。
▲觀眾正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內(nèi)參觀。記者 齊嵐森 攝
2007年,他本科畢業(yè),畢業(yè)作品《空欲》系列(共三幅)在“開放的六月”展出,后被一個藏友相中,出價30萬元收購(10萬元/幅),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之后,他用這30萬元,在虎峰山下的蓮花湖畔成立了工作室,靠賣畫為生。在經(jīng)過幾年社會歷練后,他又考上川美研究生,于2017年畢業(yè),同樣是在“開放的六月”畢業(yè)展上,他的作品再次“被看見”,一機構出價1000萬元收購了他幾十件(含平時創(chuàng)作作品)作品。
如今,他已成為中國藝術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多件作品在各類藝術展上獲獎,單幅作品最高被拍賣360萬元,并在全國開設工作室10個,在上海和重慶一共開了3家美術館。
“我深知學藝術的苦,現(xiàn)在條件好了,就想多幫助一些師弟師妹,‘開放的六月’是我選人、選作品的主要渠道,現(xiàn)在就有四五位師弟跟我一起創(chuàng)業(yè)。”他說。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系主任劉晶鑫談及“開放的六月”也是滿懷感激。作為第一屆參與“開放的六月”畢業(yè)展的學子,她見證了這個活動從最初的萌芽到如今的繁花似錦。
“這個展覽不僅是一個展示才華、交流思想的平臺,更是一個讓外界、讓公眾感受藝術魅力、了解我們年輕學子創(chuàng)造力與藝術追求的窗口。我想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對即將畢業(yè)的師弟師妹說,你們即將踏上新的征程,無論未來遇到怎樣的困難、挑戰(zhàn)與挫折,都請不要氣餒,要勇于堅持、敢于夢想、敢于創(chuàng)造,就一定能欣賞到人生旅途中最美的風景。”她說。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品。記者 齊嵐森 攝
創(chuàng)新活力迸發(fā)
擦亮重慶文化的“金名片”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
“20年前,川美在全國的美術院校中,率先打開了校園、美術館和教室的大門,舉辦‘開放的六月’展覽,讓普通市民走入藝術殿堂,感受藝術的創(chuàng)造和精神之美。20年來,該展覽不斷蝶變升級,從畢業(yè)生作品展逐漸發(fā)展成備受關注和廣受歡迎的藝術IP,在滋養(yǎng)學校的同時,更浸潤了城市。”四川美術學院校長焦興濤表示。
的確,這些年來,通過“開放的六月”走出校園的川美學子,并未滿足囿于畫室,而是主動投身重慶的城市更新、鄉(xiāng)村振興,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抒發(fā)個人藝術理念。例如,下莊村村口的浮雕筑路群英像,冶金四村社區(qū)的藝術“微更新”,楊家槽、東升村的改造案例,都是川美人擺在“社會展廳”的優(yōu)秀作品。
那么,一場展覽,為何能成為重慶提升城市文化氣質(zhì)的泉流?
在焦興濤看來,“開放的六月”,開放的不只是一個空間,更深層次的開放是藝術教育方法、藝術教育理念、藝術創(chuàng)作本身、設計理念本身的開放,是面向大眾、面向社會、面向時代的開放,其核心是一種廣闊視野下的融合和創(chuàng)新。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品。記者 齊嵐森 攝
回顧過去的20年,“開放的六月”不僅是全國率先對公眾全面開放的畢業(yè)展,更是從2007年起,就將畢業(yè)展與城市人文藝術活動融為一體,進入城市空間、商業(yè)空間、藝術大市場,讓藝術與生活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并通過舉辦美術館之夜、公共美育周、城市藝術細胞培育計劃等,用藝術浸潤的方式,增進重慶這座城市的魅力和品位。
“20年來,川美數(shù)萬名畢業(yè)生通過‘開放的六月’走出校門、奔赴山海,在各個行業(yè)、各個領域各展風采。‘開放的六月’也在全社會的關心、關注下,發(fā)展成為形式多元、內(nèi)容豐富的大型品牌藝術活動。”四川美術學院黨委書記唐青陽表示,作為重慶文化“金名片”,川美接下來還將進一步依托“開放的六月”,秉持“面向大眾的藝術、面向社會的研究、面向生活的藝術”的理念,不斷擦亮“金名片”,打造全國美術教育高地。
一座城,一場展。走過二十載的“開放的六月”,早已不單是一場畢業(yè)展。它面向的,是一個潮流澎湃、藝術之花競放的新世界。在這里,思想與靈魂碰撞、活力與創(chuàng)意迸發(fā),正為履行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寫下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