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黑料不打烊su,166今日黑瓜爆料 吃料fun|168黑料不打烊_169.sk黑料正能量在线观看

志于道 游于藝

媒體視界

媒體視界

重慶日報:七十余年川美國畫大“變法”

日期:2014-11-25 作者:佚名 來源:未知 瀏覽量:

馮斌的作品《舞》

馮建吳的作品《蘆葦野鴨》

李文信的作品《新綠》。

劉明孝的作品《荷塘遺韻》。

侯薇薇的作品《云淡風輕》

《簪花圖》

張大千 繪

點評:從畫面上的題款看,這幅《簪花圖》創(chuàng)作于1944年。張大千在中國畫壇中久負盛名,特別是其畫路廣更是有目共睹:山水、花鳥、人物無一不精,工寫俱佳、南北兼善。其仕女畫“最為畫道人贊賞,謂能大膽別創(chuàng)新意”(于非闇語)。除了他觀察仔細,能用妙女拈花的筆法,曲曲傳出女兒的心聲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敦煌之行,使其仕女作品更加濃麗豐

《正始之音》

白德松 繪

點評:白德松1938年生于成都,1962年畢業(yè)于川美后留校任教,是川美1988年組建中國畫系的首任系主任。代表作有《紅巖》、《西雙版納的故事》等,畫作曾入選1972年全國美展。《正始之音》是今年76歲的白德松專為參加此次展覽而創(chuàng)作。畫面表現(xiàn)了魏晉時期的玄談風氣,畫作尺幅巨大,大氣磅礴,較傳統(tǒng)的國畫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

(本報記者 蘭世?

本報記者 蘭世秋 張珂

核心提示

藝術大家張大千與四川美院有著怎樣的淵源?馮建吳、李文信等一批著名國畫家又怎樣夯實了川美國畫的基礎?

11月22日,為期20余天的“筆墨衍藝——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學科教師作品暨文獻展”在重慶美術館舉行。70余位教師的300余幅書畫精品,梳理出川美70余年國畫的發(fā)展脈絡。

那些奠基者們

張大千是重要的學術源頭之一

上世紀40年代,作為川美前身之一的南虹藝術專科學校曾先后匯聚過張大千、徐悲鴻、黃賓虹、吳一峰、趙少昂、吳作人、葉淺予等國畫大家,為四川國畫的發(fā)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呈現(xiàn)了當時全國最高文化藝術成果。

據(jù)86歲的川美退休教師雷榮厚回憶,在這些國畫大家中,張大千在南虹藝專呆的時間最長,前后約2-3年,“張大千還曾帶著學生到敦煌去寫生。”

1950年8月,南虹藝專并入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后更名為成都藝術專科學校,南虹藝專成為川美的一個重要源頭。

而張大千與川美之間的緣分,并沒有因此而斷掉。在南虹藝專并入四川省立藝專后,張大千將自己的女婿、入室弟子肖建初推薦到成都藝專執(zhí)教。此后,1910年出生的肖建初一直任教于川美,2002年辭世。

川美國畫系主任劉明孝表示,張大千是川美國畫重要的學術源頭之一。肖建初的作品深受張大千的影響,現(xiàn)場展示的《湖山春曉》就頗似張大千晚期潑墨山水的風格。

在教學中,肖建初也常常給學生灌輸張大千的藝術理念。劉明孝稱:“張大千每個時期都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面貌。而這種勇于突破自我的精神,是張大千留給川美的財富。”

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與西南人民藝術學院合并,成立了西南美術專科學校,校址設在重慶黃桷坪。1959年,西南美專正式更名為四川美術學院。

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謝趣生、鐘道泉、肖建初、畢晉吉、何方華、陸其清、趙蘊玉、譚學楷、楊竹菴、李文信、雷榮厚、黃原、杜顯清、楊富明、羅明遙等一批優(yōu)秀教師成為當時中國畫學科的主要力量。以后,又有馮建吳、賴深如、白澄、鐘在本、彭邦一等加入中國畫學科教師隊伍,由此,奠定了川美國畫學科的發(fā)展基礎。

李文信的兒子李彤現(xiàn)任教于川美國畫系,他向記者介紹,父親的藝術理念是創(chuàng)作要源于自然、源于生活。

上世紀50年代,李文信寫生的足跡就已經(jīng)踏遍云、貴、川,他當時的人物畫在全國頗具影響力。其代表作有《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摘煙葉》、《同窗共戀》等。

上世紀70年代末,李文信開始山水畫創(chuàng)作,并開創(chuàng)了一代畫風,特別在畫樹木方面頗有建樹。他的作品中彰顯出濃郁的巴蜀山水特色,其山水畫作品《新篁》獲第六屆全國美展優(yōu)秀獎。

李彤告訴記者,此次展覽上展出的《新綠》,是上世紀90年代父親身患癌癥后創(chuàng)作的作品,“父親生病后仍然沒有放下心愛的畫筆,天天都會畫畫。”

提到川美國畫的奠基者,還有一個人不能不提,他就是馮建吳。馮建吳是百年來川渝地區(qū)少有的藝術大師之一,他也是國家明令精品禁止出境的畫家。

1956年,馮建吳開始在川美擔任山水、書法、篆刻、詩詞教學,一生桃李滿天下。此次展覽上展出了馮建吳的《蘆葦野鴨》、《山市晴嵐》、《天塹變通途》等畫作。

川美國畫系副教授查明曾在上世紀80年代上過馮建吳的篆刻課。他回憶道:“第一天上課時,好些同學都遲到了,老先生就拄著拐杖站在教室門口等大家。”

在教學上,馮建吳非常嚴謹。查明說:“他讓學生臨摹傳統(tǒng)圖章,每一筆怎么寫都要求很嚴格。”同時,他對學生又非常好,任課期間,他給全班12名同學每人刻了一枚印章。

那些創(chuàng)新者們

花鳥畫融合浮世繪,用丙烯和畫布畫國畫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唐允明、梅忠智、馮斌、劉明孝等藝術家就開始在國畫領域進行變革和創(chuàng)新。

梅忠智算是當時國內最早對國畫提出變革的藝術家之一。梅忠智是國畫大師蘇葆楨的研究生,1985年進入川美任教至今。

當時,梅忠智在全國率先對花鳥畫進行改革和探索。他的畫作中,把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與日本浮世繪、西方繪畫相融合,色彩喧鬧、造型張揚、搭配不羈。

梅忠智告訴記者,其實日本的浮世繪藝術借鑒了中國明代的木刻版畫形式。19世紀中期,浮世繪對梵高等印象派畫家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1987年,梅忠智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引起轟動。

此次展覽上展出的丈二大四屏《春·夏·秋·冬》,是梅忠智專為此次畫展而作。由于每一幅都是345×145厘米的大尺寸,梅忠智趴在地上足足畫了兩個月才完成。

上世紀80年代,馮斌把顏料換成丙烯,把國畫畫在棉布上、的確良上、棉綢上,這種大膽的嘗試在當時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對此,馮斌表示,“誰說國畫在古代不是畫在布上的?考古研究的結果表明,中國古人最早就是把畫畫在絹帛上的。”

從1980年代的西藏系列開始,馮斌就一直在進行當代水墨的實踐和嘗試。如今,他已經(jīng)是當代水墨在全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在“筆墨衍藝”展覽上,展出了馮斌的《舞》系列。馮斌說:“丙烯顏料畫在布面上,呈現(xiàn)出‘浸’的效果,這和國畫的感覺很相似。我只是用當代的語言來表達筆墨寫意。”

那一時期,1953年出生的唐允明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參加國內外重要畫展,并多次獲得重要獎項。其中,他的代表作《紅嶺》獲第八屆全國美展優(yōu)秀作品展獎,及該展最高獎項“日中友好會館”大獎。值得一提的是,評選中,《紅嶺》受到當時的評委吳冠中的力推。

談及《紅嶺》的創(chuàng)作過程,唐允明坦言,1994年創(chuàng)作的《紅嶺》也是他對國畫創(chuàng)新的思考和實踐。《紅嶺》為了追求畫面的形式感,強調了墨跡的澀和筆痕的韻律感,在技法上和傳統(tǒng)山水畫拉開了很大的距離。

展覽現(xiàn)場,記者看到,劉明孝的作品《荷塘遺韻》用丙烯、畫布、水墨等綜合材料,表現(xiàn)出一個夢幻交織的荷塘世界。

重慶市兩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張強認為,劉明孝將水墨揮灑在畫布上,形成了荷葉的骨架,而在荷葉的表面上,則以丙烯顏料的堆砌表現(xiàn)出荷葉的厚重質感,“運中國文化之骨,砌西方文化之肉,而澤以中國詩意的記憶。”

那些新生代們

材料和內容都改變,國畫還叫“國畫”嗎?

此外,展覽上還展出了何劍、馬媛媛、侯薇薇等70后年輕一代藝術家的畫作。作為新生代,這批年輕人也在國畫領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看何劍的作品,可能會和大眾心目中的國畫“大相徑庭”。《玩具鋼琴》、《火爐》……斑駁的色彩、簡單的線條,1978年出生的何劍把上世紀70年代的生活場景“復制”在了美術作品里。

何劍曾被媒體稱為“當代新銳水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仿佛把觀眾帶到山西永樂宮宏偉壯大的壁畫場景面前,藝術家借壁畫圖式來表述自己對當代社會中的生活場景記憶和關注。在他的作品畫面上,觀眾能看到壁畫承載歷史的斑駁記憶,但畫中的人物和場景不再是遠古時代的圖像,而更多的是隨著時光流逝的情感和記憶。

幾十年來,川美國畫群體經(jīng)歷著風格演化和整體風貌的不斷變遷。事實上,不僅僅是川美,整個國畫藝術界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因此在國內也引發(fā)了激烈的爭議:材料改變了、內容改變了,國畫還叫“國畫”嗎?

對此,張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畫發(fā)展至今,所遭遇的最大問題,是其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之間的矛盾。“國畫要與當代發(fā)生關系,表達當代人的情感,這是今天的藝術家必須面臨的命題。古人講,‘筆墨當隨時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張強認為,用現(xiàn)在通行的語言來闡釋國畫,這是川美對國畫做出的改寫和翻譯,“是在用當下的語言翻譯古老的經(jīng)驗。”

下一步,國畫應該怎么走?張強表示,一方面,要對傳統(tǒng)有深厚的理解,在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基因;另一方面,國畫還要與時代發(fā)生關系。“這很難,不過,不管怎么變,我認為,國畫中以書法為基礎的筆墨,是其穩(wěn)定的底色。這種精神和趣味,不能變。”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