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4-28
作者:佚名
來源:未知
瀏覽量:
上午10點40分的軌道交通楊家坪站,一群手拿木制品的人吸引了不少市民的駐足,對于這些造型有些“怪異”的木制品,眼尖的市民很快從中找尋到了熟悉的身影——“那個小板凳不是我們家80年代用的么?”“你看那個木盆子,以前小時候我都還是用它來泡腳呢!”
那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這些木制品究竟“怪異”在哪里?
原來,這是當代藝術(shù)家黃淋策劃的一次公共藝術(shù)事件,并定義為10萬個黃淋的第001409號黃淋。由黃淋和20位左右的參與者一起隨身攜帶作品從黃桷坪乘公交車、輕軌沿途展示作品,每位參與者展示一組作品,最后到目的地解放碑廣場,與這個城市的中心進行對話和互動。
“作品本身是關(guān)于時間與城市記憶的討論。”在談起這次展出的作品時,黃淋介紹說,作品中使用的材料是社會的剩余物,如建筑、裝飾的廢料,廢舊的老家具,枯樹等,經(jīng)過再利用、再創(chuàng)意、再設(shè)計、再組合,成為一種新藝術(shù)形態(tài)。
黃淋說,用很少的資金同樣可以做有創(chuàng)意和深度的大作品和好作品,“我希望通過藝術(shù)家個體的努力去激發(fā)社會對文化的包容和開放,讓老百姓離藝術(shù)不再遙遠。”
來源:華龍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