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25
作者:馮俊、付恒杰
來源:圖書館
瀏覽量:
3 月 21 日上午,“讀寫實驗(第三季)——走進宋代書畫世界”工作坊在我校圖書館二樓智享閣開展專題學習。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班員、湖北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特聘教授范麗雅為學員線下講授第六課《二戰(zhàn)前日本學者的宋畫研究及其對歐美學者和收藏家的影響——以瀧精一在 〈國華〉上的文筆活動為考察線索》。
講座開始前,主持人屈波老師簡要介紹了圖書館購買的Jstor 西文過刊全文庫資源,強調文獻資源在專業(y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隨后,范麗雅老師指出日本《國華》期刊作為紙質文獻資源的珍貴性,認為《國華》中的史學材料是研究瀧精一等日本漢學家、藝術史學者不可或缺的考察線索。
范麗雅老師首先從近世中日研究中國畫的史料切入,向同學們介紹了日本學者瀧精一的學術地位,并詳細列舉了目前學界有關瀧精一的研究文章,發(fā)現(xiàn)關于瀧精一的研究甚少,至今僅有 13 篇。于是,范麗雅老師通過梳理文獻與史學材料,指出瀧精一在近世中日兩國 “新渡”“新來”的中國畫研究中具有獨特的文筆特征與活動軌跡。
接著,范麗雅老師提取出近現(xiàn)代中日藝術交流與歐美互動交流的關鍵時間節(jié)點,聚焦瀧精一在1901年至1931年之間出版的代表性中國畫論,從“1911年之前的宋畫論”“1911 年之后的宋畫論”“兩大中國名畫展舉辦前后的宋畫論”三個時間段,詳細剖析瀧精一對于中國畫的正統(tǒng)認知以及近世日本中國畫“古渡”至“新渡”的變遷歷程。以時間軸為追溯脈絡,收集了大量瀧精一于《國華》上刊載的英文和日文文章、繪畫解說,仔細考察了瀧精一對于近世中日宋畫審美的批判與轉向,還結合瀧精一的觀賞活動,如他在鑒賞端方藏品以及回國參觀 “宋元明清展” 前后的文筆變化展開討論,得出瀧精一在宋元明清名畫展前仍堅持 “古渡”的中國繪畫觀,直至宋元明清名畫展結束后發(fā)表在《國華》上的《北宋的畫跡》一文中的表述,可以發(fā)現(xiàn)瀧精一對中國畫的評價逐漸由重視“古渡”轉向“古渡”與“新渡”并重的變化脈絡。
隨后,范麗雅老師從學術角度多方查證,列舉出美國收藏家弗列爾等人先于瀧精一的觀點,不僅指出在“宋元明清展”之前瀧精一本人同樣受限于主流觀念與“南畫”經驗,還點明其他學者受困于觀賞購買層次,進一步肯定了瀧精一在參展之后的文筆轉變于中國畫研究與收藏方面的實質性貢獻,促使諸多日本漢學家為歐美漢學家和藝術史家提供了除中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古物陳列所) 以外、相對完整的南北宋繪畫視覺資料。
最后,范麗雅老師重新梳理、總結了瀧精一的宋畫研究及對歐美和中日兩國學者的影響:其一,瀧精一的研究影響了以賓揚為首的西方漢學家和藝術史家的視覺認知與理論研究;其二,對二戰(zhàn)前后日本和歐美博物館界收集和研究新型中國畫產生了影響,一些 “新渡” 的中國畫在日本社會和博物館界獲得認可,同時,歐美的博物館也購入“新渡”中國畫;其三,影響了中國藝術界,1963 年《大公報?藝術周刊》1月18日、2月1日和22日刊載了賓揚和瀧精一的中文譯文;其四,瀧精一的研究還影響了后世中日兩國學者宋畫圖錄的編輯與研究。
課堂小結:
本次課程中,范麗雅老師的講解為同學們提供了珍貴的中日宋畫交流文獻,揭示了近代日本中國美術觀的形成脈絡,讓同學們認識到近世日本學者對中國宋畫收藏、傳播的史料事實與價值,感受到學術研究中史學材料與歷史比較、讀史征信相結合的嚴謹性。
(圖:謝一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