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黑料不打烊su,166今日黑瓜爆料 吃料fun|168黑料不打烊_169.sk黑料正能量在线观看

志于道 游于藝

學術展覽

學術展覽

思辨與述作丨女神的桂冠:唐一禾、魯本斯與勝利寓言

日期:2025-05-09 作者:郭海容 來源:圖書館 瀏覽量:

4月30日下午,由四川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圖書館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員盛葳與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屈波策劃的“思辨與述作”: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研究方法論系列講座:“女神的桂冠:唐一禾、魯本斯與勝利寓言”在虎溪校區(qū)逸夫圖書館開講。本次講座由屈波老師主持,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員盛葳老師主講,學院的博士研究生與碩士研究生積極參與。

盛葳老師從唐一禾個案研究出發(fā),圍繞唐一禾先生于1942年跟隨武昌藝專遷重慶進行教學創(chuàng)作時的作品《勝利與和平》展開。畫面以歐洲神話故事構圖,描述中國勇士擊敗日本侵略者,解救中國同胞,因此被女神加冕桂冠的故事。畫作創(chuàng)作之初就引發(fā)廣泛爭論,如常任俠對畫作評價很高,但將畫中女神識別為和平女神;朱金樓將畫作理解為一件現(xiàn)實主義繪畫,認為其沒有從現(xiàn)實角度表現(xiàn)中國抗戰(zhàn)。盛葳老師從這些爭論出發(fā),通過研究提出《勝利與和平》的女神不是和平女神,畫作本身也不是現(xiàn)實主義繪畫。

接下來老師追溯《勝利與和平》的圖像來源,主要說明兩個問題:其一,唐一禾作品的創(chuàng)作來源;其二,勝利女神為英雄加冕圖式的產(chǎn)生、傳播及嬗變的藝術史過程。作為藝術家競相描繪的對象,勝利女神在唐一禾受教育年代仍是非常受歡迎的主題,《勝利與和平》的圖像來源于魯本斯的寓言畫、模版畫創(chuàng)作《勝利女神為美德英雄加冕》。將唐一禾創(chuàng)作與魯本斯兩張原型畫進行對比,能看出唐一禾在創(chuàng)作中對主要構圖進行借鑒,并對畫中元素作出改變,使畫作內(nèi)容與含義一方面繼承魯本斯的大框架,另一方面注入抗戰(zhàn)新內(nèi)容。

魯本斯的模版畫在題材上是神話題材,在類型上是寓言畫,表現(xiàn)的是一系列觀念集合體。其創(chuàng)作源于他在意大利學習后回到家鄉(xiāng),參照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風格建立工作室,并親自設計樣式,在墻上的浮雕風格壁畫上選擇典型構圖、題材進行宣傳。勝利女神為英雄加冕圖像一方面掛在墻壁上向公眾展示,一方面放在工作室里作為教學范畫。魯本斯的寓言畫使用神話套式,表現(xiàn)的是美德戰(zhàn)勝欲望。隨時間流逝,勝利女神為勇士加冕圖像在流傳中越來越政治化、現(xiàn)實化,具體含義在傳播中喪失,但構圖被保留。盛葳老師由此從寓言畫角度進行分析,提出唐一禾創(chuàng)作的不是一件現(xiàn)實主義作品,而是一件寓言畫作品。

盛葳老師緊接著提出唐一禾借鑒魯本斯畫作的關鍵證據(jù)。唐一禾先生藏書中就有魯本斯全集,其中就包括魯本斯的這件作品。書本是唐一禾先生1934年在巴黎美院畢業(yè)將回國時由程曼叔、周思明所贈。畫作印刷是黑白色,左上角有一塊運用在《勝利與和平》中的顏料痕跡。這正是曹慶暉老師在之前講座所提及的物料學方法。盛葳老師提醒大家,做研究正如做藝術偵探,要把細節(jié)挖掘出來,在這些細節(jié)中建立歷史聯(lián)系。我們無法通過對圖像的對比建立起絕對聯(lián)系,而這本畫冊就是中介,使這種聯(lián)系變得牢固。

唐一禾為什么創(chuàng)作這件“怪異”的作品?從見證創(chuàng)作過程的學生回憶中,這件作品是從現(xiàn)實題材作品更改為勝利女神為中國英雄加冕的構圖。在唐一禾鄰居的回憶中,畫中元素不僅僅是現(xiàn)實形象,還有一種隱喻,是一幅寓言畫。這與唐一禾受教育經(jīng)歷有關——在法國學院系統(tǒng)中,培養(yǎng)學生的最終目標就是創(chuàng)作級別最高的歷史畫。唐一禾對畫作的更改同時受《聯(lián)合國家宣言》簽訂的輿論影響,正是想通過體裁的變化把一張風俗畫提升到歷史畫層級,讓畫作有更大的包容性、觀念性和象征性,不僅僅是對抗戰(zhàn)現(xiàn)場的簡單描繪。正如接受過歷史畫基礎訓練的徐悲鴻所創(chuàng)作的《愚公移山》,留法藝術家不僅帶回來寫實技術,還帶回了西方古典繪畫、歷史畫的觀念系統(tǒng),這改變了中國用視覺敘述自我歷史的基本模式。從藝術的角度出發(fā),唐一禾也希望自己的藝術不是一個單一的國家或民族的藝術,而是在全世界藝術的語境與基礎上有所推進。

個案研究涉及很多具體問題,也涉及一些基本方法。盛葳老師從方法論角度切入,提出做美術史論研究需要有連續(xù)性,博士論文便是很重要的起點,可以借此生發(fā)出自己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盛老師以自身的博士論文寫作為例,從米勒的《拾穗者》《播種者》兩件作品出發(fā)提問:米勒是否真的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畫家?應該怎么去理解現(xiàn)實主義?并以此展開研究。盛葳老師提醒大家,提出問題、論證、解決問題就是我們做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做研究要先找出來一個困擾你、讓你感興趣的問題,并試圖解決它;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去找涉及各方面的資料,植入到具體的時空情境中。

接下來老師給大家推薦一些研究方法及代表人物著作,告訴同學們在研究中要綜合運用微觀史、社會史、文化史、全球史多種方法。如果將每個時代看作金字塔,我們常將塔尖作為最重要的東西編成歷史,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字塔中間的人民群眾,這些對我們理解時代至關重要。

最后,盛葳老師對八講系列講座進行總結。盛老師與屈波老師共同策劃“思辨與述作”: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研究方法論系列講座的目標,在于通過方法引領大家學習。經(jīng)過丁瀾翔老師所說的跨媒介,魏祥奇老師所說的形狀、塑形,屈波老師所說的知識生產(chǎn),黃宗賢老師談到的范式和話語問題,曹慶暉老師講的物料學及在展覽中的應用,蔡濤老師講的原作,杭春嘵老師說的必然性、偶然性與整體史,到今天盛葳老師所說的唐一禾個案研究與衍生,這些講座在策劃與討論主題時都聚焦于建立一個關于方法的思路,以此引發(fā)大家的思考。

(圖:謝一澤)